德赛斯岩板X发现中国好设计 | 让空间的每一寸都长出人文的根系

2025.04.29


时光会流逝,材质会衰颓,但人与空间的对话却是永恒的。


发现中国好设计

设计壮游•福州站

以「人居美学革新者」之姿深耕行业十三春秋,德赛斯始终以先锋视野推动设计边界的突破;更笃信设计之力能以温度与智慧重构城市肌理。2025年4月24日,德赛斯岩板再度携手「发现中国好设计」,于闽江之畔开启一段融合创新与在地文化的探索之旅。


设计壮游•福州站,5位先锋设计创作者,300余位业界精英,在坊巷古韵与茉莉茶香的交织中激荡思维——这场关于空间叙事与人文精神的深度对话,正在为行业点燃燎原星火。三山两塔见证的不只是设计能量的迸发,更是一个时代对美好人居的无限憧憬。


空间的每一寸呼吸

都有自己的文化年轮


冲突与和谐——吴诗君



在信息过载的商业环境中,反差感是刺穿消费者心理防线的美学利刃。

设计师吴诗君提出,当代商业空间设计的核心在于构建反差感——通过认知冲突的震颤、情感唤醒的共振与记忆锚点的固着这三重维度,将物理场域升维为品牌叙事载体。其反差感设计理论体系包含三级梯度:微反差以认知裂隙制造记忆爆点,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记忆点;中度反差设计打破品类桎梏,为消费者制造“熟悉的陌生感”;高烈度反差设计则是建立绝对的差异化认知,制造社交货币转化为空间体验的品牌资本。


未来,是叙述反差的战场,空间也不是一个容器,而是制造认知的武器。我们要利用空间,讲一个让人忍不住续费的故事。


绷不住了——康思斯




设计是凝固的生活态度。


设计师康思斯以“心历路程的动态变化”诠释了创作的觉醒,从事事紧抓的执念到“绷不住了”的“躺平”,她挣脱完美主义桎梏,在临界状态中窥见“未完成美学”的灵光。她终于顿悟了,无论是设计还是生活,松弛感是由心而生的,无法模仿,再观来时路,其实答案早已在路上。


松弛和紧绷,从不是对立面,而只是一种状态,当我们做到张弛有度、松紧自如时,设计与生活便在同频中共振,织就生生不息的美学图谱。




在场——曾承林


在场,是抵制趋同的唯一方式。

设计师曾承林以“在场”,这种拒绝标准的“方言式”设计体系,重新构建空间叙事。他通过三重在场维度唤醒空间的生命力:时间在场捕捉岁月肌理,凝固光阴叙事;物理在场借地貌骨骼构建人与自然的对话场域;文化在场则让器物、仪式与集体记忆等织就可触摸的空间形态。


这并非元素堆砌,而是通过解构-转译-重生的设计手法,将土地的记忆转译为可感知的空间美学。正如他所说的,“我不在创造风景,而在翻译土地。”




流着商人的血,得了诗人的病——李于豪





多困难,都别忘了诗。


设计师是商人,需要核算欲望的市值,同时也是一个诗人,需要丈量每个灵魂的重量。设计师李于豪,在欲望与理想的博弈中,翻译每一个“他们”,打造独属于“他们”自己的空间,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,完成自己的美学实践。


在人口红利退去的年代,着眼点在品牌和体验的传统商业或许会面临更多的困难,但是在人心红利刚刚开始的时代,聚焦于人本身的新商业却有着无限的可能。




预见·未来——高斌



做有温度的设计。

预见未来本质上是场灵魂的叩问,是设计师与自我认知的内在审视。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,设计师高斌认为,每一位从业者都需要直面双重命题:是否真的热爱这一行?在颠覆性浪潮中能否保有专业的定力?这些答案终将成为设计师在时代浪潮冲击下的精神坐标。


人工智能可以快速量化,却难复刻自然温度、商业温情与人际温暖。人类追寻诗意栖居时,需在技术迭代中保持谦卑,于自然本源重拾生命感知。设计的未来或许可以变成一个设计师与人工智能协同的智能化生态,让冷媒介与暖价值在虚实共生中抵达美学平衡。


正如他所言:“人工智能是时代的产物,我们要应用它,顺势而为,成为思想的主导者。”




材料自有温度

文化独韵风土魅力


设计师是人与空间的解读者,材质与文化基因便是共筑空间的灵魂叙事者。

岩板以大地的脉络为灵感,复刻自然的呼吸节奏,让空间流淌着山水韵律与自然温度。设计师解读人文与个体,采撷地域文化基因,在织就着人与土地共生共长的温暖史诗。

建材有界

但美学的根系深扎土地



▲德赛斯岩板的空间应用


市井巷陌中流淌着生活的温度,一方屋檐下承载着对理想居所的永恒追寻。材料的形态或有边界,但关于美与温度的探索始终在传统与当代的交融中生长。


德赛斯岩板始终以材料为媒介,将东方智慧融入现代人居。未来将继续携手「发现中国好设计」,扎根每一个地域的土壤,续写属于当代中国人的栖居智慧,让每寸空间都绽放文化根系里长出的光华。

在线咨询